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
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人体夺血会致死亡,夺汗也会致死亡,所以说“有两死”。血与汗两者缺一则不能生,所以说“无两生”。黄帝说:希望听到中焦的出处。
岐伯回答说:中焦的部位与胃并列,在上焦之后。这里主化生水谷之味,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生精微,向上传注于肺脉,再化生而为血液。用它奉养周身,没有比它更宝贵的了。所以独能行于经脉之内,叫作营。
黄帝说:血和气,名称虽不一样,而其实却是同类,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营和卫都是水谷精气化成;血是精气化生的最宝贵物质,称为神气。因此血和气,名虽不同,却属于同类。凡失血过多的人,临证不可发其汗;出汗过多的人,其血亦少,临证不可刺络放血。所以说人体既夺血又夺汗者预后不良,血与汗缺一则不能生存。
赏析与点评
“血汗同源”,血足则津充而汗源充足,血虚则津少而汗源不充,为了避免“虚虚”之诫,所以原文强调“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其意是说大失血者,其津液已伤,不宜再发其汗;大汗伤津液者,其血液已伤,不宜再伤其血。临床上,对于大失血之人,不可再夺其汗,如《伤寒论》有“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汗”之告诫。对于大出汗之人,则应避免再伤其血,如妄用活血化瘀、刺络出血等法。因特殊情况而非用不可者,则当辅以补血或益津之法。如对大失血而兼外感者,治宜养血益津,兼以发汗;对大出汗而兼血瘀者,治宜补血益津,兼以化瘀。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黄帝说:我希望听到下焦的出处。
- 帆布鞋两边磨脚怎么办呢?[图]
- 虾子鱼出自苏州小鱼生下来就有鱼子新鲜时烹制而食比鱼干味美酱姜[图]
-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图]
- 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解诂》“旦者日方出时宿不复见故言东方[图]
- 昭公三年昭公到黄河边去朝拜晋国晋平公谢绝让昭公回国鲁人深以为[图]
- 《元曲三百首》《黄帝内经》《三国志》《孙子兵法》《古文观止》[图]
- 从内容上分笔记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逸事小说两大类型志怪小说[图]
- 举贤第十赏罚第十一兵道第十二武韬 发启第十三文启第十四文伐第[图]
- 马谡在场刘备没说什么等到只剩诸葛亮一人时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图]
- 寒灯思旧事断雁也警愁眠[图]